《马斯克传》
传奇缔造者的另一面——读《埃隆·马斯克传》有感
人类历史从狩猎、农耕至现代文明呈现出上升的螺旋式发展轨迹,包含着进化和周期两种力量。而马斯克的人生经历,就近似于一个小宇宙,也深刻体现出这两股力量的博弈。必须说,这本书对一位当代科技企业家的调查、跟踪采访和信息比对非常透彻,其采访深度在大多数成功企业家传记中是无与伦比的。作者Isaacson跟踪Elon长达两年之久,不仅采访了Elon的母亲、兄弟、支持他的同事、朋友,还采访了与他有过矛盾、摩擦、争吵、纠纷的父亲、前妻、前女友、前同事和前商业伙伴。这些人也都同意接受Isaacson的采访,被点名的受访者总数达到了126人。这在单本企业家传记中也是罕见的。因此,你即将读到的,并不是单纯的对马斯克的赞美之词,而是基于多方信息碰撞,对重大事件更完整客观的记述。而且,Isaacson称马斯克没有干预这本书的创作。
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元素之一是深入探究了马斯克独特的决策过程。作为一个经常质疑工作现状的人,这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这是对颠覆多个行业的心态的一次令人大开眼界的审视。对于任何对技术、商业和天才的错综复杂感兴趣的人来说,Isaacson这本马斯克传将是是必不可少的。
一、与众不同的童年经历
马斯克1971年出生在南非的一个工程师家庭。他的父亲埃罗尔是一个自负且喜怒无常的人,对儿子期望很高,常用言语羞辱的方式"教育"他。母亲梅耶是一位时装模特,忙于事业,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孩子。童年时期,马斯克经常遭受同学的欺凌,他个子矮小,不善交际,是学校里的异类。但正是在这样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中,马斯克的内心反而愈发强大,他逼迫自己变得更优秀,通过阅读和学习来获得力量。频繁的搬家让他学会了快速适应新环境,也让他明白只有不断进取才能在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父亲给他树立了工程师的榜样,培养了他对技术的兴趣;母亲则教会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人生态度,并且他继承了家族热爱冒险的基因(他的外祖父教学员开飞机撞上了电线意外逝世)。
马斯克对科技的痴迷体现在他狂热地阅读科幻小说以及沉溺于电脑游戏。12岁时,他就靠自学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程序员,还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在他内心深处,科幻世界不是虚幻的异想天开,而是他一心要去创造的未来图景。不同于大部分同龄人,他从小就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要么我们会扩张到太空,在地球以外开创多行星文明;要么我们就会维持单一行星文明,直到发生灾难性事件。”对宇宙和科技的思考,最终化为他心中澎湃的终身创业激情。18岁时,为了逃离压抑的家庭环境并追寻更广阔的未来,马斯克前往加拿大,开启了追寻梦想的征程。并在1990年秋天进入了加拿大女王大学。
二、心无旁骛的创业激情
1992年时,马斯克在加拿大女王大学感觉到很无聊,尝试转到大宾夕法尼亚大学,好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为他提供了14 000美元的奖学金和一揽子学生贷款,所以他成功地转到那里开始读大三,大学期间就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学习能力和钻研精神,还兼修物理和经济学双学位(他担心如果不学习商科,就得给那些学了商科的人打工)。那时硅谷互联网浪潮兴起,敏锐的他意识到参与其中大有作为。
1995年,24岁的马斯克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尼科尔森是斯坦福大学的博士,二人在安大略湖畔散步时,他直截了当地告诉马斯克:“互联网革命,你这一生只能遇到一次,所以要趁热打铁。你如果还喜欢念书,以后有的是机会去读。”当马斯克回到帕洛阿尔托时,他告诉他的舍友任宇翔,他已经下定决心。“我要放下手头的一切事务,”他说,“我要赶上这一波互联网大潮。”放弃读博的机会,投身互联网创业浪潮。他与弟弟金博尔共同创办了Zip2,这家为媒体提供在线内容发布工具和城市指南的公司,最终在四年后被康柏以3.07亿美元收购。28岁的马斯克获得2200万美元成为千万富翁。
成功让他尝到了创业的甜头,也锻炼了他的创业能力。但仅有金钱并不能让他满足,马斯克渴望用技术来改变世界,实现自己内心的宏大愿景。他与人合作创办了在线支付公司X.com,随后与Confinity合并,成为了在线支付领域的霸主。这段创业经历让马斯克积累了丰富的产品开发、团队管理的经验。2000年,他与彼得·蒂尔等人共同创办了PayPal。这家在线支付公司2002年以15亿美元被eBay收购,个人获得约2.5亿美元。虽然被踢出局,但在冲突中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艺术,同时也有机会从在线支付领域抽身出来。
在赚到若干个“小目标”的年纪,但马斯克将目光投向了更具挑战的全新领域——商业航天和电动车。2002年,他先后创办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和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2006年,与表弟们一同创办太阳能公司SolarCity。
从小对宇宙充满好奇的他成立SpaceX,致力于大幅降低太空发射成本,他梦想着有朝一日人类能在火星上建立永久基地。在特斯拉,他则希望推动世界加速向可持续能源过渡。马斯克不是纯粹的浪漫主义者,他深知要实现这些宏大目标需要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于是他以身作则,每周工作100多个小时,亲力亲为参与到每个关键环节。当别人告诉他这些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他反而更加兴奋,因为他享受用结果打脸怀疑者的快感。
这一切看似顺风顺水,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SpaceX连续三次火箭发射失败,2008年特斯拉濒临破产,跌落痛苦的深渊,在痛苦中洗礼。马斯克为了节约成本,他要求员工在设计时尽量简化,哪怕是螺丝钉也要省一点是一点。好在马斯克获得了2000万美元的注资,SpaceX在第四次发射中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将危机转化为生机。2009年特斯拉通过优秀的电动车试驾打动了戴姆勒的高管,5月先于政府贷款之前,获得了5000万美元的股权投资,特斯拉因此推出了成本约6万美元,能够大规模量产的主流市场的四门轿车,也就是后来我们大家所熟知的Model S。马斯克带领两家公司渡过难关,重新上路。
2010年,猎鹰9号发射成功,这里有个非常值得深思的“剪刀手冒险”小故事:马斯克愿意承担那种NASA绝对不会承担的风险,他对风险的高容忍度让他展现出一种近乎不计后果的偏执。就在计划于12月发射的前一天,最后的发射台检查中,他们发现第二级火箭的发动机裙边有两条小裂缝。“NASA的每个人都认为发射将推迟几周进行,”加弗说,“一般这种情况会更换整个发动机。”马斯克却不这么想。他问他的团队,“如果我们直接剪掉裙边呢?比如说,就是沿着边剪掉它?”换句话说,为什么不把有两条裂缝的底部剪掉一丁点儿呢?一位工程师警告说,裙边缩短以后,发动机的推力会略微减少。但马斯克已经算过了,剪掉以后的推力足够完成任务。于是,做出这个决定用了不到一个小时,他们用一把大剪子修剪了裙边。第二天,火箭按计划发射。NASA的工作人员除了接受SpaceX的决定、难以置信地看着这一切发生,其他什么也做不了。结果呢?火箭真的将龙飞船送入了轨道,按照预定的机动动作,发射了制动火箭以便返回地球,轻轻地降落在了加州海岸附近的水面上。所以,有时候,解决高科技问题,真的是一把大剪子就能搞定的事儿。谁能想到,马斯克的“剪刀手”,竟然成了SpaceX史上精彩的即兴发挥之一呢?
由此,SpaceX成为第一家将私人研制的航天器送入国际空间站的公司。2012年,特斯拉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高性能纯电动量产车Model S。2016年,马斯克主导特斯拉对SolarCity的收购,将清洁能源事业整合为一个生态圈。
如今,SpaceX正计划实现火星移民,特斯拉推动全球汽车电动化革命,马斯克还计划通过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实现人机结合。2023年收购推特后,马斯克派出他的“三个火枪手”通过对代码进行打分,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将推特从8000人,经过三轮裁员缩减至2000人,颠覆了推特的企业文化。
三、不拘一格的管理风格
作为CEO。连续工作几天几夜,倒头就睡在工厂里是常事;但他对自己要求更严格,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废寝忘食地投入。马斯克的理念就是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员工也才会全情投入。他讨厌冗长的汇报和会议,因为那意味着低效。他常说“把时间花在提高产品质量上,而不是PPT上”。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他主张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抛开现有的条条框框去思考问题,这往往能让团队找到看似不可能的解决方案,他发展出“白痴指数”这个概念用来计算某个制成品的成本比其基本材料的成本高多少,如果一个产品的“白痴指数”很高,那么一定可以通过规划设计出更有效的制造技术来大幅降低。在项目管理上,他崇尚“硬核苦干”的作风,强调速度至关重要,他给下属定的deadline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最后却往往被完成了。
马斯克认为创新来自于对现状的不满和改变现状的勇气,所以他鼓励员工大胆质疑权威,提出看似疯狂的点子。他的座右铭是“要么现在就做,要么就永远不要做。”马斯克对技术细节如数家珍,他可以跟工程师争论电池组的设计,也能跟软件工程师讨论自动驾驶算法。正是他对产品开发的高度参与,才能让特斯拉和SpaceX在众多竞争对手中拔得头筹,关于这点可以了解书中介绍马斯克五步工作法的故事:质疑每项要求、删除质疑中的流程、简化和优化、加快周转时间、自动化。
四、思接千载的人工智能观
马斯克不但在实体经济领域开疆拓土,他对人工智能的思考也一直走在时代前沿。早在2015年,当人工智能的话题还局限于学术圈时,他就敏锐地意识到了这项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他认为人工智能是“召唤恶魔”,一旦失控,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他在这个领域也积极布局,参与创立了非营利性的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希望通过开放、合作的方式来推动人工智能的安全发展。同时,他也创办了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希望通过技术手段增强人类的认知能力,避免被人工智能取代。
马斯克认为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的终极命运。他设想有朝一日人工智能可以融入每一个智能设备,就像电力一样无所不在。如果人工智能获得了自我意识并脱离人类控制,很可能最终统治人类乃至取代人类。他常常警示人们:如果人工智能发展成了与人类利益不一致的“超级智能”,人类将面临生存危机。所以他呼吁全社会对人工智能保持高度警惕,要像管控核武器一样来管控人工智能的研发,制定严格的行为准则和安全红线。他把人工智能比作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很难再关上。对人工智能发展持开放但谨慎的态度,是他一以贯之的主张。
五、钢铁侠的脆弱和伟大
沃尔特·艾萨克森在书中引用了乔布斯的话:“只有疯狂到认为自己可以改变世界的人才能改变世界。”马斯克的世界是疯狂与梦想交织,是理性与感性博弈,是孤注一掷的豪赌,更是笃信未来的执着。常人眼中的不可能,在马斯克那里不过是通往成功的阶梯。他不相信成功能复制,因为那意味着创新的终结。他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背叛惯性思维,敢于向不可能说NO。正是凭借这股子对梦想的执念和狂热,他一次次带领团队攻克难关,创造奇迹。
如今,马斯克搅动科技江湖,凭借财富和影响力,他被冠以“硅谷钢铁侠”“现实版钢铁侠”的称号。但当镜头拉近,读完这本传记,我们会发现在坚硬铠甲下,也藏着一颗柔软而孤独的心。常人以为他风光无限,但其实他背负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精神压力。只有在漫天繁星下,对着广袤宇宙,也许他才能获得片刻的宁静。
这本书不是单纯的成功学范本,而是一次触及灵魂的心路历程。它让我们看到了平凡与非凡只有一线之隔,看到了坚持与狂热、理性与疯狂、脆弱与伟大其实可以并存。它警示我们,功成名就的背后,是要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创新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经历千万次跌倒和爬起。书中对马斯克苛刻管理风格的描述,让他高大的形象变得立体而真实。原来他也会犯错,也会迷茫,也会孤独,但他从不放弃,因为他心中有一团不灭的火。
我常想,如果没有马斯克,也许电动车可靠性和智能化程度还有很多路要走;如果没有马斯克,也许人类登上火星也还是遥遥无期;是他用他的理想主引领了创新的方向,给这个时代开了一道天窗。
举个例子,电动汽车中有许多东西太热(需要降温),也有许多东西太冷(需要加热)。有些东西,如车厢和电池,在不同时间需要加热或冷却。特斯拉使用了8通阀的热管理系统,可以达成12种热管理模式,这就是特斯拉电耗表现优异的原因之一。特斯拉上海工厂目前已经实现了95%国产化率,也就是说这些成熟的供应链工艺技术协同,为我国的造车“新势力”,提供了一定的产业竞争优势。
![](file:////Users/ethan/Library/Group%20Containers/UBF8T346G9.Office/TemporaryItems/msohtmlclip/clip_image001.png)
特斯拉热泵8通阀热管理系统
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是想一窥传奇背后的真实?是想学习创业的秘诀?是想从中汲取力量?还是单纯地想了解这个时代最耀眼的人物?寻求未来灵感和洞察力?
也许都有,但更多的是想提醒自己:那些闪闪发光的人,他们背后都有你看不见的苦难;那些登峰造极的成就,都是千锤百炼的结果。不要轻易地仰望或嫉妒,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选的,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最后,我想感谢沃尔特·艾萨克森写出了这样一部作品。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天才的传记,更是一个时代的注脚。它记录了硅谷的黄金年代之后的一位传奇人物,记录了一个创新者的心路历程,也记录了人性中的善恶美丑。在翻阅的过程中,内心时不时久久不能平静。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唤醒我们每个人心中沉睡的能量,鼓励我们勇敢地选择自己的人生,哪怕它充满荆棘。
后记:见证一个时代脉络的推进
读这本书就像在追剧一样,一旦开始读就会舍不得放下。这本书不仅谈到马斯克如何影响当代的科技进展,也是对这个时代脉络的一种忠实记录。
如果你喜欢马斯克,这本书必看,你会看到一个狂人的诞生与茁壮,体会到他一生中所有的爱恨情仇。如果你讨厌马斯克,你会更爱这本书,你会看到他之所以表现得这么像一个混蛋的原因,以及各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内幕消息。这本书展示了:“理解,是认识一个人最好的方法。”
所以,无论你是马斯克的粉丝还是黑粉,这本书都能满足你的好奇心和八卦心。毕竟,谁不想窥探一下这个科技狂人的内心世界呢?这本书都是一段引人入胜和启发的旅程,不容错过。马斯克的事业和人生也难免挫折和争议。但从更大的尺度看,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只要始终以进取之心、创新之力顺应时代大势,终能在曲折中向深刻的现代化前行,在周期中螺旋上升,这是马斯克给我们的启示。
作为一名跨领域的工程师,我有一份2019年订购Cybertruck的订单,虽然不晓得要过多久才可能量产交付,但至少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已经提前预定了未来的座驾。这就像我在等待马斯克的下一个疯狂计划一样,充满期待和不确定性。也许那时候我还会收到来自马斯克的一封亲笔感谢信,信中写着:“感谢你对未来的投资和对我疯狂构想的无限信任。PS:你的Cybertruck自带了剪刀手功能,可以随时修剪你遇到的任何障碍。”
毕竟,有时候,解决问题真的只需要一把大剪子。